关于印发《华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及任务分解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新时代华侨大学发展的动力,扎实推进“侨校+名校”建设,学校制定了《华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并上报中央统战部。日前,中央统战部正式行文批复,同意我校实施专项行动计划。
现将专项行动计划及任务分解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对照中央统战部要求和专项行动计划六大方面、二十二项任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做到任务细化、时间明确、措施到位、落实有力,抓紧推进专项行动计划落地见效。请组织部、人事处分别将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及任务分解实施情况,列入相关单位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和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请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列为定期督查工作,跟踪各单位落实情况。
附件:1.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2.华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及任务分解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 华 侨 大 学
2019年5月4日
附件1
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厅字〔2019〕12号
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我院:
暨党字〔2018〕77号、华大委〔2019〕7号、华文发〔2019〕9号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你校(院)制定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请结合学校(院)工作实际,抓紧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具体要求如下:
一、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到位,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二、推进新一轮部省共建,加快学校(院)建设发展步伐。为新时代学校(院)改革和发展搭建更高层次平台,有力保障“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的落实。
三、精心擦亮侨校金字招牌,突出办学特色。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进一步凸显侨校特色,为港澳台侨学生回国学习创造更好条件。
四、加强学科建设,高度重视人才作用。进一步改革创新,高度重视人才强校,加强一流师资队伍特别是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育,推动“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五、积极服务大局,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注重突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传播,遵循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手段,以侨为桥、多措并举,更好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作为,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六、完善校园建设,推动学校(院)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学校(院)建设规划,优化校(院)区办学空间,满足学校(院)新时期发展需要。
附件2
华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专项行动计划及任务分解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华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使命任务,是办好新时代华侨高等教育的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样的学校共有两所,一所是暨南大学,一所是在福建的华侨大学,这种学校很独特”,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对港澳台侨青年学生的关怀厚爱。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将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华侨大学的特殊办学使命,推动办学事业迈上新台阶,学校制定了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共有六大方面、二十二项内容。
一、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一)发挥党委全面领导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协调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重大事项,在把方向、管全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以及党要管党等方面取得成效。完善学校党委、学院、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学校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着力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三)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落实党委委员联系教师党支部制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
(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完善党内监督工作,抓好基层党委巡察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校二级单位党委巡察全覆盖。建立处级干部廉政档案库,加强纪律教育,推动集中式宣传教育向有时间节点、有突出重点的经常性教育转变,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二、坚持立德树人,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使命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侨华人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的目标迈进,推动三类学生在融合教育中共同成长。
(五)加强三类学生融合教育。构建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华侨华人学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融合教育中全面统筹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资源和力量,确保三类学生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以侨为桥,努力将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育好、保护好、发挥好侨务资源优势,通过学生融合、文化融合、课程融合等方式,搭建丰富多彩的三类学生成长平台,营造独具一格的侨校育人环境,让侨的优秀品质成为融入华大学生血液的精神特质。
(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项行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点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以课程为基础、项目为依托、竞赛为平台的思政课程教学新模式,3年内建设4个思政课程“名师示范课堂”、60个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堂”、5个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品牌。改革港澳台侨学生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建设一批港澳台侨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情境体验和主题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荣誉体系,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和惩处等六大机制。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推进“辅导员名师名品名室创建计划”,每年支持选拔120名政工干部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培训、考察和进修深造。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功能。
三、突出侨校特色,精心擦亮侨校金字招牌
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和“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办学宗旨,把“两个面向”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提升港澳台侨学生招生层次和规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凸显侨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做强做优侨校。
(七)提升港澳台侨学生招生层次和规模。调整优化港澳台侨学生招生专业,力争在2020年相对集中到40个左右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完善海外招生工作体系,3年内新建20个海外招生联络处,力争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学生回国升学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努力提升港澳台侨学生招生数量,力争3年后港澳台侨学生规模达到6000人,占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20%。
(八)完善“根学爱梦”四位一体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模式。力争2020年之前全面开展“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对面向港澳台侨学生授课的100门本科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成立港澳台侨学生教材建设委员会,每年资助建设10本港澳台侨学生专用教材。完善“菁英学堂”“嘉庚学堂”等港澳台侨学生骨干训练计划,每年选拔100名优秀港澳台侨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强化国情教育,不断提升港澳台侨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新增10-15个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基地,每年组织1500名优秀港澳台侨学生参加“中国文化之旅”等国情教育实践项目。拓展“华文星火”“逐梦海丝”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活动,争取每年返回居住地开展文化实践的学生人数达到200人,国别拓展到8-10个。
(九)打造侨校特色校园文化。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侨校文化理念,精心组织二十四节令鼓队公演、东南亚文化展、泰国文化展、东南亚国家泼水节、“海丝”文化展、澳门文化周等境外文化展示活动,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志·传统文化大观园”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增强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传承华侨大学校园文化的“体育基因”,精心打造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新培育2-3个全国一流的体育文化品牌。
四、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内涵发展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十)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推进福建省4个高峰学科、13个高原学科建设,对标国家一流学科标准,重点规划建设2-3个“冲一流”学科,力争2020年有1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A类学科的突破、10个左右达到B类学科。推进ESI学科建设, 确保3个学科保持在世界前1%,争取到2020年有新的学科进入世界前1%。推进涉侨学科建设,提高华文教育、华侨华人、华语传媒、中华乐舞、中华美术、中华传统体育等传统涉侨学科综合实力,整合涉侨研究方向,各相关学院和学科要立足侨校特色,凝练1-2个涉侨研究方向,打造1-2个涉侨研究平台。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研基地,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突破。
(十一)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量控制在80个左右,2020年以后进一步优化至75个左右。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2.0计划”,梳理冲击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双万计划”梯队,进行重点培育,力争10个专业、15门课程进入“国家队”。打造新工科专业,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引领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建设100门新工科示范课程。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从2020年开始每年常态化开展校内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力争到2020年底50%以上工科专业通过认证。力争2020年前建成20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打造50门通识教育核心“金课”。推动课堂革命,力争到2020年建成30间智慧教室。完善实验教学和服务体系,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和项目。
(十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数量,占应届本科毕业生总数达到10%—15%。到2020年,博士生招生计划指标增加到150人,硕士生招生计划指标达到2000人。扩大港澳台侨研究生的比例,力争到2020年招生增幅200%。依托哲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开设相关专业方向,为“海丝”沿线主要国家侨团侨社培养100名后备人才。
(十三)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水平人才聘任与引进政策机制,加快引进境外教师特别是台湾优秀教师来校任教,3年内引进境外教师、有海外经历教师和选派出国(境)访学教师达到200人,引进全职台湾籍教师数量每年增长20%。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选拔一批具备入选国家“四青”人才项目潜质的拔尖人才,力争3年内“四青”等国家级人才每年增长10%、新增高层次人才150人。加大力度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3年内培训3000人次,实现港澳台侨学生授课教师和新入职青年教师全覆盖。
(十四)完善两校区校园建设。全面实施两校区现有基础设施整体升级改造工程,调整优化两校区办学空间,满足学校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泉州校区加快推进校园周边建设用地拓展、石结构房屋改造规划、新图书馆建设,以传承校园历史为基调,完善文、理、工、医各学科专业教学及实践办学的需要。厦门校区分步推进未交付用地的移交,加快实现集美大道沿线项目用地交付,合理调整201台周边用地的建设规划,提高校园保障能力,确保龙舟训练馆等华文教育平台项目、工程学科实验实训及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及早落地,为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文化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十五)推动部省共建。在2016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基础上,推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为新时代学校改革和发展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力保障“侨校+名校”战略落实。
五、厚植文化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
坚持多路径多载体齐发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致力于中外友好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进一步办好华文教育,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洲四海,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结出丰硕成果。
(十六)建设港澳台侨学生中华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建设华侨大学中华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打造面向境外展示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窗口。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福建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建设好侨缘邻里、毓秀侨苑、“风雅中华”等中华文化体验中心,发挥好华侨华人资料馆、四端文物馆等文化展示窗口的作用,继续打造一批港澳台侨学生中华文化认知、体验和践行的品牌活动。依托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和音乐舞蹈培训基地,培养海外侨社文化骨干。
(十七)办好华文教育,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出台《新时代华文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落实举措。推动华文教育与各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找准传播中华文化结合点,扩大华文教育参与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华文教育教学效果,3年内建设12门华文教育数字在线精品课程,打造“海外客厅华校”。实施“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播”资源库建设工程,3年内完成8-10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开发“中华优秀文化知识题库”,编制区域性华文教育年度发展报告。实施“华文教育海外研究人才培育工程”,3年内培养120-150名华文教育研究人才。
(十八)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深耕东南亚,借鉴与泰国主流社会合作的成功经验,在与华侨大学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中,重点面向主流社会、精英人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港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好城市的青年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建设厦门集美国家港澳青少年内地研学基地。加强海外校友会建设,发挥海外校友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利用熟知两种文化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六、积极发挥优势,为“一带一路”和新福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实施“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增强优势特色领域研究能力,打造高端智库平台,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
(十九)建设产业合作伙伴,助力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引导和培育学校科研团队与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合作伙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土木工程与建筑、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五大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联合申报省级重大专项、产学研平台、科技奖等,多角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求,力争每个工科学院至少与1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构建港澳台侨校友企业与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紧密对接机制,至少与10家港澳台侨校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
(二十)发挥智力优势,服务福建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将学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福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港澳台侨学生“百村千人行”等活动,争取3年内完成1000名港澳台侨学生赴福建省内100个乡村的慰农、支农、助农活动。
(二十一)办好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构建医教研融合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服务健康福建建设,助推福建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二十二)推进侨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打造统战工作智库,发挥部属高校优势,加强统战工作前瞻性、对策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在党和政府最需要的主题上做深做透,主动融入和服务“大统战”工作。建设“海丝”高端智库,发挥华侨大学作为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合作网络”牵头单位的作用,建设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与“海丝”沿线国家主流智库合作与联动机制,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相关信息供决策咨询参考。做强涉侨研究智库,重点在国别研究、新侨研究、港澳台侨学生研究等方面做出新的成效和影响,策划推出《马来西亚研究蓝皮书》《印度尼西亚研究蓝皮书》《菲律宾研究蓝皮书》等国别研究新成果。
今后,学校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推进“侨校+名校”建设,为新时代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学校将成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工作领导小组,努力将行动计划落细、落小、落到实处,切实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